首页 > 头条 > 人物 > 正文

水星家纺李来斌:床单到防护服,制造企业如何看待转产?

发布:2020-02-19浏览次数:编辑:徐慧

品牌家纺网讯】此次疫情危机对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制造业带来巨大冲击,一方面要承担人工成本与房租成本,另一方面销售又几乎停滞。疫情过后,传统制造业将何去何从?

水星家纺是一家拥有30多年历史的老牌家纺企业,此次疫情对生产制造与线下销售都带来了很大影响。不过,在应对疫情过程中,水星家纺迅速转产防护服,支援前线。这一“意外”尝试,为其传统产业的升级转型带来了一些新思考。

为此,我们采访了湖畔五届学员、水星控股集团董事长李来斌。

水星家纺李来斌
水星家纺李来斌

湖畔大学:水星家纺应该是批转产支援前线的企业,防护服的生产线已经启动了。能否谈一下转产的背景,紧急启动转产,做了多长时间的准备?

李来斌:春节之前就关注到疫情形势已经很紧张了。我们节前就开始启动应对措施,内部很早拉了好几个群,有人事的、行政的、GR的……整个春节期间一直在做沟通前的准备工作。

过年前,我们就开始部署采购口罩、消毒设备这些防护物资,为年后的复工做准备。

转产防护服是临危受命。大概是1月31日,因为防护服急缺,急需扩大供应量,上海市政府联系我们,想了解水星家纺是否具备生产防护服的能力,有没有可能启动应急生产?我们从来没有做过这个产品,内部紧急召开电话会议,初步确认后又召集了春节期间在上海的工艺技术师对样品进行拆解,确定技术参数,分析技术难点。内部评估做家纺产品的熟练工完全可以胜任,因此我们就接下了这个任务。

2月3日,生产线就正式启动了。

湖畔大学:三天就能启动转产,这个反应很快。这个评估与决策过程中,会具体考虑哪些关键因素?

李来斌:关键是工艺拆解这一道关,其实是个打样的过程。

根据样品拆解工艺,现场看我们哪些设备是能用上的,重新布置了流水线。同时召集技术人员,对工艺进行分解和培训。这里边非常重要的就是熟练工,家纺行业的自动化程度不高,熟练工是非常宝贵的资源。

一开始我们就判断,技术上复制性还是很强的,我们原有的工人在技术上没问题,但是产量多少真的不好估算。具体的产量,是逐步提高的。

水星家纺生产防护服
水星家纺生产防护服

湖畔大学:生产防护服有没有一些特殊要求?目前产量如何?

李来斌:准确说,是工业防护服,不是医用防护服。因为我们没有医疗器械方面的生产资质。

其实,两种防护服的生产工艺相差不大。一个差别是,医用防护服要求所有的缝线针眼都要用贴条机密封,这个我们也能做;但另一个差别在于,生产医用防护服还需要无菌车间等硬件要求,这个我们暂时不具备。但我们正在考虑,下一步会向这个方向升级。

这次转产,政府负责组织面料。我们生产完,成品也是交给政府统一调配。这个产品的工艺要求,相比原来被套肯定要复杂一些,一开始的产量是一天1000件,现在加班加点已经到了2000件左右。

湖畔大学:那么,目前的产能瓶颈在哪里?有没有再继续开产线的计划?

李来斌:现在是10条产线,每条产线4个工人。他们都是春节期间没有回家过年,或者本地的老工人。紧急招募回来,培训一下就开始了。纺织服装还是共通的,差别是熟练程度。

目前,人力是的瓶颈。各地的工人在陆续回来,但是根据政府的要求,必须先隔离14天。所以,整个工厂能用上的人,都在防护服产线上了。只要结束隔离,时间会把人力都往这个生产线放。

另外一方面,经过这次紧急转产,我们也在思考更长远的未来,我计划改造一个无菌车间,按照生产医用产品的标准来建设。

湖畔大学:此次紧急转产会转变为一个长期业务吗?与水星家纺的长期战略之间是什么关系?

李来斌:刚转产的时候没想那么多,就是想着能够为抗击疫情做点事,尽一点自己的绵薄之力。

我的认识和思考也经历了一个过程,做了几天之后,我们就在讨论,用更高的标准去做更健康的产品,不就是我们的使命与战略吗?

其实,水星家纺一直在研究技术升级,怎么向大健康这个方向发展。这次转产,正好是一个契机,我们在考虑改造无菌车间,同时想把这方面的生产许可证申请下来,政府也在帮我们进行相关的知识辅导。

水星家纺的使命是——让“家人”睡个好觉。整个家纺行业的同质化非常严重,没有形成特别明显的差异化竞争。产品方面,时尚类的床上用品主要靠花型和款式,但像被芯类产品,拼的是材质和功能,考虑的就是怎么在技术上进步,往健康类、功能性、有科技感的方向走。

所以,这两年我们一直在研发这类产品,比如功能性面料与无菌技术的结合,水洗100次还能有99.9%的抗菌效果,在实用专利方面也积累了很多。有数据表明,现在28%的成年人有睡眠障碍,如果我们的产品能够在这方面有所进步,那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。

但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往往很难,有一定的惯性,转起来很慢。这次应急转产,也算是被危机踢了一脚,对我们的技术升级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。所以就计划加大投入,当前可以扩大产能支援前线,将来哪怕不生产防护服了,这些设备设施生产我们的主营产品,也能够在健康指标上提高一个档次,这些技术与投入都不会白费。

生产防护服,是阶段性目标。结合健康、医疗技术来升级我们的产品,是长期方向与战略。

湖畔大学:这个跨度还蛮大的,你怎么去判断这种转产只是一时之需,还是要长期发展呢?这种判断背后的依据是什么?对于一些正在考虑要不要转产的中小制造企业,你有什么建议?

李来斌:跨度虽然看起来很大,但实际上方向是一致的,都是往健康方向去走,这跟我们公司的使命与战略是一致的。

我们做战略判断的依据,不是只看眼前的机会,更重要的还是看跟长远的使命和战略是不是吻合,当然也要考虑是不是跟这个组织、这些熟练工们多年来沉淀下来的能力相吻合。

对于更多制造业企业来说,我的建议是原来的产业不要轻易放弃。隔行如隔山,要谨慎评估自己的能力和战略之间的关系。

之前在湖畔同学群里关于“all in”的讨论,我觉得说的特别好,“只燃斗志,不烧青山”。这话还是很有意思的,投入到一个新的产业里面去,精神上可以全身心投入,但是在资源匹配上,你不能够一把全投进去,因为这种风险是非常高的,要确保能够输得起。

湖畔大学:传统制造企业在这次疫情中还暴露出来哪些问题是你特别关注的?在这次危机应对中,面对未来,会思考沉淀一些什么样的新能力?

李文斌:首先,是远距离办公的能力。大部分传统制造业之前是不具备的,都习惯了面对面开会。

我们总共3700多员工,工厂员工3000人,现在复工的只有500多人,除了工人以外,办公室人员大部分都是远程办公。这几天一直在讨论、摸索,不断出一些新的规则要求,让工作高效开展起来。

第二个,是我们的线上营销能力。这次疫情对线下实体店的销售体系影响非常大,2700多家专卖店和商场专柜,目前只开了10%左右。就算开了,生意也会惨淡一段时间。好在我们的电商销售占比已经有40%了,但线下加盟商还是很困难。近我们在积极推动新零售云店,已经逐步让每一个实体店都有一个相对应的云店,帮助终端通过线上系统继续为消费者提供服务。

第三个,要进一步提高自动化生产比例,尤其是对于长期不变的主营产品,我们早就开始跟一些设备公司合作做研发,甚至做一些特别的定制。在内部我们一直流传一句话,简单工艺靠自动化,复杂工艺靠熟练工。这些熟练工在我们这里一步步培养起来,将来可以输出到合作工厂去。

通过这次疫情危机,我们更加认识到供应链安全的重要性,将来不能只是自己扩大产能,而是要用合作的方式去布局供应链。我们就把主要精力放到产品研发、品牌和消费者互动上去,尤其是在消费端,要进一步加快往线上线下结合的新零售方向去转型。

相关文章